📜  对数组进行聚类分区,以使平方差之和最小(1)

📅  最后修改于: 2023-12-03 15:39:09.900000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🧑  作者: Mango

对数组进行聚类分区,以使平方差之和最小

概述

聚类是机器学习中一种无监督学习的方法,目的是把一组数据分成若干个簇(cluster),簇内的数据相似度要高于簇间的相似度。本文介绍如何对数组进行聚类分区,以使平方差之和最小,即使用最小的代价函数完成聚类分区。

算法原理

首先,我们假设有一个数组A,其中有N个元素。我们需要将这N个元素聚成K个簇,每个簇的中心点分别为C1, C2, ..., CK。假设各个簇内的所有元素到其簇中心点的平方差之和为Si,所有簇内平方差之和的总和为S。

那么,如何使S最小呢?我们可以使用K-means算法来实现。

K-means算法的基本思想是:

1.从N个元素中随机选K个元素作为K个初始簇的中心点;

2.对于每个元素,计算它到K个中心点的距离,将其分进距离最近的那个簇中;

3.重新计算每个簇的中心点,即将簇中所有元素的平均值作为新的中心点;

4.重复第2、3步,直到簇内元素不再发生变化或达到最大迭代次数。

在K-means算法中,初始簇中心点的选取是随机的,因此每次运行该算法得到的结果有可能不同,需要多次尝试取平均。

代码示例

以下是Python实现K-means算法的代码示例:

import numpy as np

def kmeans(data, k, max_iter=100):
    # 随机初始化中心点
    centers = data[np.random.choice(len(data), k, replace=False)]
    for _ in range(max_iter):
        # 分配簇
        dis = np.linalg.norm(data[:, np.newaxis] - centers, axis=-1)
        labels = np.argmin(dis, axis=-1)
        # 计算簇内平方差之和
        loss = 0
        for i in range(k):
            idx = labels == i
            if np.sum(idx):
                loss += np.square(np.linalg.norm(data[idx] - centers[i]))
        # 更新中心点
        new_centers = np.array([np.mean(data[labels == i], axis=0) for i in range(k)])
        # 如果中心点不再发生变化,停止迭代
        if np.array_equal(new_centers, centers):
            break
        centers = new_centers.copy()
    return labels, centers, loss

以上代码使用numpy库实现,其中:

  • data为包含N个元素的数组;
  • k为需要聚成的簇数;
  • max_iter为最大迭代次数,默认为100;
  • 返回labels为长度为N的一维数组,表示每个元素所在的簇;
  • 返回centers为形状为(k, data.shape[1])的二维数组,表示每个簇的中心点;
  • 返回loss为所有簇内平方差之和的总和。
需要注意的问题

1.K-means算法是一种基于距离的聚类算法,因此需要对数据进行标准化,以避免某些属性对距离的影响过大。

2.K-means算法对初始中心点的选择非常敏感,因此需要多次尝试并取平均。

3.K-means算法要求聚类簇的数量事先固定,因此需要先对数据进行分析并确定聚成的簇数。

总结

本文介绍了如何对数组进行聚类分区,以使平方差之和最小。使用K-means算法可以很好地实现这个目标。需要注意的问题包括数据标准化、初始中心点的选择、聚类簇的数量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