📜  DBMS 中的规范化过程(1)

📅  最后修改于: 2023-12-03 15:14:38.205000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🧑  作者: Mango

DBMS 中的规范化过程

概述

在数据库管理系统(DBMS)中,规范化是指对数据库设计进行优化,以消除冗余数据并尽可能减少数据修改异常的过程。规范化由一系列规则和过程组成,按照一定次序逐步将非规范化的关系模式转化为更规范化的状态。

规范化的目的
  1. 消除冗余数据,降低数据存储空间;
  2. 提高数据更新的速度和准确性;
  3. 避免数据修改异常;
  4. 数据查询和统计更加容易。
规范化的级别

规范化按照一定的级别进行划分:

  • 第一范式(1NF):要求每个属性不可再分;
  • 第二范式(2NF):在1NF的基础上,每个非主属性完全依赖主键;
  • 第三范式(3NF):在2NF的基础上,每个非主属性不依赖其他非主属性;
  • 巴斯-科德范式(BCNF):在3NF的基础上,除主键外每个属性都依赖于主键(1对1关系)。

根据实际情况,还有更高级别的范式,如第四范式(4NF)、第五范式(5NF)等。

规范化的过程

规范化的过程按照一定的步骤进行:

第一步:识别功能依赖关系

所有的非主属性必须完全依赖于主属性。

第二步:消除部分依赖关系

将非主属性中与主属性相关的关系抽离出来,并新建一个表存储关系。

第三步:消除传递依赖关系

将非主属性之间存在的依赖关系分开,建立新的表,并在表与表之间建立关联。

第四步:消除冗余数据

通过合理设计表之间的关联,消除不必要的数据冗余。

总结

规范化是优化数据库设计,提高数据存储效率和查询效率的重要手段。规范化遵循一定的级别和步骤,达到不断优化的目的。程序员在开发数据库应用时需要遵循规范化的原则,减少数据膨胀和数据更新异常的问题,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。

参考文献:知乎-数据库设计中关系的规范化是什么意思?